第142章 你这小子,到底要送什么!_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
笔趣阁 > 大明:百岁修仙者,朱元璋亲爹 > 第142章 你这小子,到底要送什么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2章 你这小子,到底要送什么!

  从汤和那里回来之后,朱雄英便埋头扎入书房。

  天还早,阳光才从东方升出不久。

  朱雄英手握毛笔,埋头苦思。

  三佛齐和吕宋,位于交趾南端海岸线上。

  在下半年,朱雄英就打算开启近海贸易。

  如果这一批匪寇不除掉,将会给来往交趾的商船带来巨大的威胁。

  航线的安全若没法保证,海外的商贾怎敢会去交趾货易购买?

  吴桢的出现,让朱雄英意识到,他对于交趾的认知,始终还处于理想状态。

  不过世事都是如此,只有一步步走下去,才能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  可是问题来了,就算将吴桢给调到交趾布政司,就算军备兵力配备完毕了,可还需要造船。

  这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。

  造船的钱从哪儿来?

  朱雄英想到了老爷子,只不过朝廷现在不知道,能投多少钱到交趾布政司。

 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,老爷子和汤和背着手,笑呵呵的出现在院子中。

  朱雄英愣了愣,便放下纸笔,急忙走了出去。

  他正要找老爷子,想不到老爷子便出现了。

  “爷爷,来啦?我正要找你呢。”

  朱元璋呵呵道:“咱知道,老伙计和咱说了。”

  “你打算用吴桢?”

  朱雄英点头:“对!”

  “为啥?”朱元璋问道。

  朱雄英搀着朱元璋和汤和来到正厅,泡上一壶茶,给二老送过去。

  朱雄英再次坐定之后,神色也开始认真起来:“之所以想用吴桢,有两方面。”

  “第一,他对东南沿海的情况了如指掌,交趾未来发展的方向,我可能要开海。有他作镇,便是一员虎将镇守,可保海上安全。”

  “第二,此人比较狠,对倭奴那种狠辣劲,我欣赏,我喜欢这种狠人。”

  朱元璋洒然一笑:“呵!交趾交给你,你还真打算玩出花来,开海都敢做上啦?”

  朱雄英赧然笑着道:“交趾距云南布政司也有一段距离,而且朝廷对交趾的固有印象好像不太好,始终认为他和国朝是有分裂感的,这也恰恰给我一个折腾的机会。”

  “我也和师尊商量过,他老人家也支持我那么肝。”

  “所以,如果我在交趾开海,想来没人会反对吧?”

  朱元璋点点头:“此言不虚,朝廷许多人都觉得交趾荒蛮,朝廷不该耗费兵力和财力投入过去,至于你想怎么折腾,许多人反正都不看好,本就不抱着希望,自然随你摆弄了。”

  朱雄英就知道会这样,国朝的官吏各个都眼高于顶,对于这些蛮荒小地方,他们天生带着一股子傲气,不屑,不希罕!

  和国朝上邦比,这些地方就是垃圾,不足以国朝投入任何财力兵力人力过去!

  有傲气是好事,朱雄英也不反对他们的这种心态。

  就要如此,就要心怀我国朝大明,我汉家儿郎,才是这片星球的霸主,就要有这种傲气!蔑视一切!

  在大明时期,毫不夸张的说,崇洋媚外这个词,是对四海外邦来说的,他们崇尚的是大明,媚的是大明帝国!

  只是经历过野猪皮之后,许多国人便开始跪了下来,被西洋强大的技术征服,开始以学会西洋技术为傲,甚至以去过西洋为傲,直到后期,甚至演变成认识了几个西洋朋友,便能骄傲的给同袍吹起牛逼!

  不过欣赏国人这种心态是一回事,同意不同意又是另一回事。

  海外那群蛮夷,也不是一无是处,最起码,可以搬运他们的财富回大明不是嘛?

  当然,

  此刻,朱雄英不知道这些以后的事情。

  他只知道,自己之后的事情将会很顺利了。

  他知道许多人不看好交趾布政司,甚至老爷子调翰林院和太医院的人去交趾之时,许多人甚至都以为自己被贬了官。

  不过不要紧,等在发展个半年一年,等他们看到交趾的财富之后,所有人都会闭嘴!

  朱雄英笑着道:“如此就好!”

  汤和白着朱雄英:“你这孩子,咋这么没心呐?朝廷的官都不重视交趾,你还说如此就好?”

  朱雄英挠挠头:“这样,不才能让我一鸣惊人吗?”

  “啧!别自信过头了呀你!万事还是要小心微妙,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走,步子迈大了,会扯着蛋。”

  老爷子叮嘱。话糙理不糙。

  朱雄英认同点头:“知道啦,那吴桢.…”

  朱元璋笑笑:“你既然想用,自然都听你的。”

  朱雄英搓搓手:“如此便好,这样,朝廷现在能调拨多少钱去交趾布政司?”

  听到这话,朱元璋拉了拉脸:“其他的都能给你,钱….你自己想办法吧!”

  “啊?不给钱?”朱雄英直接愣住了。

  朱元璋无奈的道:“你莫看朝廷单一驿站收入,在即墨大展拳脚,可这驿站毕竟才短短不到几个月,收入硕大,但支出也是不可小觑!”

  “浙东在造船出海,大明宝船的拨款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。”

  “北疆在建长城,虽然可以用俘虏做徭役,但木材、大理石等等,都需要朝廷拨款。”

  “还有全国的各官道,需要重新修路,朝廷和地方官吏的俸禄,预备天灾人祸的支出,这些.…哪儿不需要钱?”

 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,朱元璋当的是大明帝国的家,这日子过的紧巴的很,他心知肚明。

  朱雄英是不知道的。

  他一直以为师尊提出来的驿站,会缓解朝廷财政负担,可他没想过,国朝有钱之后,也要加速民生建设。

  除此之外,其实还有许多事朱元璋都想做,譬如提高识字率,发展人口规模,普及医疗设施等等!

  只不过钱不够呀!

  “那.…国库还有多少钱?”财政数据向来敏感。

  汤和都没资格在此处听,他闻言,干咳两声,洋装尴尬的道:“咱这肚子,吃坏了,得要去茅房一趟,你们聊。”

  朱雄英点头:“噢。”

  他浑然不知,汤和这是在避嫌。

  他没资格讨论这件事,能讨论这事的,除了当朝六部尚书还有朱元璋之外,有且只有朱雄英朱标马皇后三人!

  等汤和离去,朱元璋才看着朱雄英,开口道:“现在朝廷国库结余银两,不过勘勘一百五十余万两。”

  朱雄英愣住了:“这么少?爷爷,您老不会是弄错了吧?”

  朱元璋点了点朱雄英的脑袋:“你这孩子,朝廷能弄错这事儿?咱说的是结余,有这么多已经不错了!”

  “往年,吗可都是负数。”

  “啊?”朱雄英挠挠头:“这负数是啥意思?”

  朱元璋叹口气,道:“每年年关之前,朝廷需要给各地方州府、还有朝廷各部、司、监出一笔预算。”

  “抛开这些预算之后,国库真正能结余下来的钱,那才是盈余。”

  “这一百五十余万是真正的结余。往年,咱朝廷可都要寅吃卯粮,拖欠官吏的俸禄,等来年收缴了田税款,才能支付他们的俸禄,所以今年已经很不错啦。”

  朝廷真正的难处,许多朱元璋都没和朱雄英说过,这些都是大战略决策。

  以前朱元璋教朱雄英,都单对单指出具体事件,笼统的国势走向,他很少会告诉朱雄英。

  先学会爬,在想办法学会走,他要见朱雄英的根基给打硬了,才开始慢慢告诉他大明大战略大国运的发展。

  朱元璋这么一说,朱雄英便明白了。

  “原来如此。”

  “额!这么说来,实际这一百五十万两白银也不能随便动,也是需要防范来年有可能的天灾人祸?”

  朱元璋欣慰的道:“举一反三,说的不错!所以朝廷的财政实际还是处于严重的凋敝之状。”

  朱雄英失落的哦了一声。

  看来想问朝廷要钱造船的想法,彻底落空。

  打铁还需自身硬,想发展交趾,想获取财政收入,还是得想办法从交趾入手。

 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:“没关系!先将吴桢给我用就是!”

  朱元璋笑笑:“哈哈哈,这没问题。”

  “你可知道,这吴桢为何会从东南调回来?”

  朱雄英失声道:“爷爷,该不会是….您老想要用他?”

  朱元璋点头:“没错!所以你的眼光和咱如出一辙!”

  朱雄英叹口气:“那完了,我本想以我的名义授之以鱼.…”

  朱元璋目露精光:“咱还能不知道你想啥?想用人,就得给点恩德,恩出于上的道理,是咱手把手教你的!”

  “小子,你做的不错,你这想法,你且安心,他吴桢是你的人了!”

  朱雄英一喜,急忙走到老爷子身后,忙不迭殷勤的给老子捏着肩膀:“真的嘛?那感情….呵呵,谢谢爷爷咯。”

  朱元璋无语的白了他一眼,没好气的道:“你这孩子!要不要这么现实?啊?给咱好好捏捏,肩膀酸的很呐!”

  “好嘞!”朱雄英不断点头。

  没过多久。

  汤和恰好赶着时机,走了回来。

  “哟哟哟!这咋还孝顺上了呢!”

  汤和嫉妒的看着给朱元璋捏肩的朱雄英,好一对爷慈孙孝的场景呐!

  朱元璋得意的道:“咋样?养儿养孙,为了啥?不就为了这么?咋地?你家几个孙娃不给你捏肩?”

  汤和恼怒道:“莫提了,他们要有这心,咱做梦都能笑醒。”

  “诶?雄英,你若不嫌弃,要么认咱当干爷爷?咱也疼你,如何?”

  朱元璋破口大骂:“你可拉几把倒吧!你不配!”

  汤和:“……”

  朱雄英:“……”

  “呵!莫将主意打到咱大孙头上!你不配!”朱元璋继续狠狠示威。

  两老头,每每在一起就喜欢斗嘴,朱雄英也习以为常。

  汤和无语的道:“成吧,咱没这福分,不过小子,你爷爷开年之后就寿礼了,你打算送个啥?可莫忘了才是!”

  朱雄英笑着道:“这哪会忘呀?”

  “都准备好了,保管是这天下最独特最别致最好的寿辰礼!”

  朱元璋和汤和都愣了愣,然后相视大笑:“你就吹吧!啥玩意儿咱没见过?拿出来瞧瞧。”

  朱雄英笑着道:“保密,等年关后再给你,现在给了,寿礼我给啥?”

  “啧!”朱元璋咂摸咂摸嘴,心里痒痒的。

  这小子,竟让人急的抓耳挠腮,啥玩意儿啊,搞的咱都热血沸腾咯。

  朱雄英看着朱元璋和汤和,开口道:“现在,各路藩王叔叔入京了没?”

  朱元璋微微有些沉默,提到藩王,脸色微不可察的变了变,道:“应当快了吧。”

  ……

  与此同时。

  在徽州府境内,一列列马队,车队,从偏僻的官道上迤迤而行。

  官道上下了雨,这一伙人皆披着蓑衣。

  车队中间,有两个轿子。

  后方的轿帘被掀开,一个眉宇英武的少年,正好奇的打量着沿途的风景。

  坐在他旁边的,则是一个半目微微眯着的胖子,胖子年纪不大,坐在轿子里却如山一般。

  “大哥,你不看看江南风光?”瘦弱却精壮的少年推了推旁边暮气横秋的胖子。

  胖子摇头:“没啥好看的,困。”

  这一对兄弟,是为燕王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,嫡次子朱高煦。

  朱高炽本来跟着朱长夜修仙,是因为近日老爷子的调令,才从应天府离开,前往北边来接兄弟姐妹们,一同前往应天府。

  朱高煦看着胖如猪头的大哥,心里却有些埋怨:“如此大好河山,大哥居然不感兴趣,废了!”

  这么想着,朱高煦便继续朝外欣赏江南河山。

  这么大的山河,若是父皇都给拿下来,啧啧!

  朱高煦目露向往的炙热光芒。

  前方的轿子的帘子也被掀开,徐妙云望着沿途的风光,道:“王爷,下雨了。”

  朱棣半阖双目,道:“不要拉下帘子,好好看看,这些江山,都是本王当初跟着常遇春打下来的!”

  徐妙云噢了一声,道:“王爷,过了徽州府,年关前后,就能抵达应天了,老爷子还有半个月才寿礼,咱们来这么早,会不会让老爷子不高兴?”

  朱棣摇头:“不会,年关人少,沿途人少,现在来,才最不会劳民伤财,老爷子最关心这个。”

  “这不但不会让老爷子不高兴,反而会让老爷子心里舒坦,老爷子一辈子最爱惜的就是百姓,他很在意这个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gtle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agtle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